第18节(1 / 2)

民国之文豪 决绝 2400 字 2个月前

“他家离这里不远,小穆你帮个忙,和我一起把他把他送回去吧。”厨子道。

穆琼没有推辞。

今天关店很早,虽说这顿饭吃的时间有点久,但现在也就晚上七点左右,他先把陈老板送回去,再去赶车也是来得及的。

陈老板整个人都已经没意识了,根本不能自己走,厨子上去想要扶他,结果自己也一个踉跄……

真要和厨子一起扶陈老板的穆琼:“……”

他这些日子虽然长了点肉,但人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胖起来,他如今其实还是个瘦竹竿,估计也就八九十斤,陈老板就不一样了,少说也有一百六十斤。

靠他一个人……还真扶不动陈老板。

厨子尴尬地笑笑,喊了小王和穆琼一起扶着陈老板。

厨子摇摇晃晃地在前面走,穆琼和小王扶着陈老板跟在后面,三人从一条巷子里走进去,总算到了陈老板住的地方。

穆琼正担心进不去陈老板家里,就见厨子上前敲了敲门,然后便有一个老头过来开了门,这个穿着马褂的老头还用粤语问:“这是怎么了?”

“这是陈老板的二叔,没有子女,一直跟着陈老板一起住的。”厨子解释了一句:“他不会说上海话。”

老人家不会说上海话,也不怎么听得懂,但闻到陈老板身上的酒气,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:“喝醉了啊!把他送到后面去吧!”

陈老板的房子还没姚家的房子大,当然,他的房子应该更加值钱,毕竟这房子位于租界。

从大门进去,就是一间摆了个八仙桌的大屋,应该是平常吃饭的地方,再往里走,则可以看到厨房以及一个不过六七个平方大小的小院子。

或许都不能说它是院子,就是个用来采光的天井,而天井后面,有左右两间屋子,每间屋子都是两层的。

陈老板住在二楼。

上楼的楼梯是木质的,又窄又陡,穆琼和小王花了不少功夫才把陈老板弄上楼。

二楼的楼板也是木质的,给人一种不怎么踏实的感觉……穆琼觉得这样的老房子有点不牢靠,小王却满脸羡慕:“陈老板家里真气派,房子真大,还通了电!”

穆琼被他这么一说,也觉得这房子不错了,好歹该有的都有,还是个别墅。

穆琼打量起周围来,而他一打量……就发现陈老板的房间里竟然放着一个大书架,上面摆了很多书。

他先是一愣,很快又意识到这些应该是陈老板的儿子的书。

陈老板虽然对儿子诸多抱怨,但显然也是很看重自己儿子的,如若不然,也不会给儿子买这么多书,又送他出国留学。

把陈老板放在床上之后,陈老板的二叔就接手了照顾陈老板的活儿,穆琼等人顺势告辞离开。

从陈老板家里出来,穆琼又是一阵跑,一直跑到电车站才停下,跑的时候,他还不得不捏紧了自己口袋里的两块银元。

如果他不这么干,银元会在他的口袋里发出敲击声来,遇上心怀不轨的人,指不定就要抢了他。

最后一班电车还没来,总跟他一起坐电车的少年倒是已经在那里了,正在电车站幽暗的路灯下吃烤红薯。

穆琼其实看不清他在吃什么,但烤红薯的味道真的很香……

好在他这些日子不缺吃的,今天晚饭又吃的好,因此岁觉得香,但并不馋。

其实就算馋了,他也不会去卖烤红薯……红薯很便宜,一个铜元能买一大堆,但在租界买烤红薯,一个铜元只能买一个。

手上没有闲钱的人,根本就不会去买这些。

穆琼捏着口袋里的两个银元,琢磨着明天就去买只钢笔,然后写点东西。

他已经想好自己的第一个故事要写什么了。

第21章 第一部 作品

穆琼想写的故事跟留学有关,是一部言情小说。

在这个时代,人们写东西都注重思想,新文化运动之后,更是有不少人觉得,情情爱爱这种东西难登大雅之堂。

正因为这样,民国那些写“鸳鸯蝴蝶派”小说的作者时常会被人批评指责,哪怕他们赚了很多钱,他们的小说被无数人喜爱。

穆琼对此不做评价,毕竟这个时代太特殊了。但他一直都觉得,这时某些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其实写得很好。

就说一部在后世被拍成了电视剧的这时期的小说,读起来就很有感觉,不能让百年后的读者了解了这个时代,还能让他们看到书中很多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。

他打算写的就是这类文。

一来,是这类小说虽然会被人批评,但总能拿到很高的稿酬,二来……则是他惜命。

在这个时代,有不少文人因为写的东西不对而受到迫害,其中有些人逃到租界、逃出国,好歹没事,却也有人就那么没了命。

当然了,大部分文人还是比较清醒的,骂归骂,但拐弯抹角地骂,不跟军阀对着干,不然那些手里头有枪的人,指不定会干出什么来。

穆琼也很清醒,所以他打算写个言情小说。

大纲他已经想好了,开头就是一个家境一般的男学生,在清朝的最后几年考了庚款留学生,公费前往外国留学。

所谓庚款留学生,就是利用庚子赔款出国留学的学生。

“庚子赔款”本是清政府签订了《辛丑条约》之后对列强的赔款,当时按照约定,要赔偿列强4亿5千万两白银,均摊下来,每个百姓都要给列强一两白银。

然后因为是分期付款,本息加起来将近10亿两白银!

清政府根本就无力偿还,最后竟是将关税、常关税、盐税等全部抵押了出去,任由列强瓜分,正是因为这样,中国社会由封建主义社会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会。

但因为某些有识之士在美国的争取游说,以美国为首一些国家答应退还一部分钱款,而清政府方面,决定将这笔钱全部用在教育上,后来的民国政府也做了同样的决定。